目前分類:周邊動脈疾病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68歲的吳姓婦人三年前開始出現雙腿痠痛無法久站的困擾,原本以為只是工作勞累,不以為意,聽朋友建議,經常只到藥局購買痠痛藥膏塗抹,隨著痙攣、疼痛加劇出現,到開始走路一跛一跛,才想要求醫,求助了神經科、復健科,最後來到北榮心臟血管外科李秋陽醫師這邊就診,透過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發現是局部「下肢動脈血管阻塞」,狀況屬於輕度,尚可透過藥物治療來緩解,李醫師表示:若是再拖到重度才檢查,通常手術置放支架也未必可以挽回壞死的組織,仍舊無法逃避截肢命運。

 

因為吳姓婦人的狀況,建議先用支持性療法搭配生活習慣等物理方式,就能快速緩解「下肢動脈血管阻塞」,透過靜脈注射週邊血管擴張藥物-前列腺素E1(PGE1),因此需要住院7天,搭配口服抗血栓藥物,觀察症狀是否緩解,透過血管攝影確認局部血管阻塞是否順暢,吳姓婦人很幸運的在住院10天候返家,無需外科手術。

 

通常藥物選擇上,有幾類藥物可以改善症狀,如pentoxifylline (Trental),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紅血球變形;Naftidrfuryl,可以改善缺氧細胞的代謝。其他如抗血栓製劑,像Aspirin(Bokey)或是血管擴張劑,如persantin,Loftyl等,都有報告指出可以改善症狀。

 

針對輕度患者尚可使用像PGE1這類血管擴張劑來緩解,但是病程若是診斷為中重度等階段,那麼藥物只能當作輔助性療法,來讓血管擴張,達到血流順暢以利後續外科手術-支架置放或血管重建進行順利。通常重度患者是建議在開刀前先使用二個禮拜的PGE1再進行手術,術後再依病人的狀況來決定 PGE1使用的期間,有可能會使用到一至三個月不等,因此長期住院對改善病人的狀況是必須的。

 

文章標籤

Heart&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 2013-4-11

58歲的蘇先生吸菸、喝酒近30年,半年來逐漸大腿無力、麻木、下肢冰冷,走路不到300公尺,就感覺下肢疼痛(跛行)、性功能下降。 
就診檢查時,發現他的雙側股動脈脈搏微弱,下肢膕動脈、足背及脛後動脈都測不出脈搏,且下肢發紺、冰冷。血管功能分段檢查測出血管阻塞,吻合重度的髂主動脈血管阻塞疾病(學名:Leriche syndrome),緊急安排下肢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主動脈下段5公分及雙側總腸骨動脈完全阻塞,雙側外腸骨動脈狹窄(圖1) 。 
此症候群好發在長期抽菸的中、老年人。罹患者常有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及缺血性腸炎的合併症。以往罹患此症候群的病患需接受剖腹及血管繞道手術,手術風險相對較高,住院天數長,術後也常有再循環、電解質不平衡及腎衰竭等合併症。 
這幾年來,國內外血管內成形術的先進發展,像蘇先生這樣的病患只需在雙側鼠蹊股動脈或臂動脈置放原子筆心大小的導管,在血管腔內進行導管手術,打通阻塞部位,氣球擴張後,再進行雙側的主動脈至總腸股動脈置放血管支架(圖2及圖3),整體手術時間約3至4小時,傷口只有針孔般大小,在術後6小時即可下床慢走、活動,術後雙下肢溫暖,下肢脈搏可觸摸得到,術後第4天即可康復出院。
 

Leriche症候群是嚴重的髂主動脈阻塞疾病,一旦拖延未治療,器官會出現功能性障礙,隨著時間愈久愈嚴重。所以一定要及早發現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才會好。 
1.jpg  圖一
2.jpg  圖二

文章標籤

Heart&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見病人一跛一跛走進門診,抱怨說看了好多科都醫不好,下肢走路爬山就痛,晚上睡覺有時肌肉抽痛。下肢疼痛原因可分神經、肌腱炎、關節疾病、血管疾病、單純性肌肉痙攣(charley horse)等。最常見是屬於肌肉痙攣。炎炎夏日,運動過後,流汗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如血中鉀、鈉、鈣、鎂離子不足;臨床症狀下肢肌肉不自主休息抽動、僵硬、疼痛。理學檢查在患肢表現較緊繃、僵硬肌肉,其他並無血管神經異常,補充水分、適度電解質、皮膚保濕防護、肌肉熱敷、按摩針灸及休息幾天就可痊癒;有些嚴重者可能需要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及群輔助治療。理學檢查如果有關節疼痛、神經麻木、患肢腫脹溫熱、末梢足背、腳趾冰冷等症狀則需安排檢放射照影及血管功能檢查以鑑別脊椎神經壓迫症候群、血管疾病或關節問題。 此外像長期服用利尿劑者,也會造成皮膚乾燥、鬆垮或皮膚張力失調及電解質失衡;嚴重者產生高尿酸症狀足踝關節疼痛。
  下肢疼痛預防及處理
1. 運動前需,暖身鬆弛經骨。
2. 補充水分、電解質。
3. 下肢疼痛需適度休息,休息時抬腿,促進循環。
4. 急性肌腱扭傷,需固定、冰敷,冰敷一次15 分鐘左右,一天四次,持續2-3天。
5. 肌肉痙攣,則需肌肉熱敷、按摩針灸及休息幾天就可痊癒。
6. 血管疾病則需穿彈性襪抬腿、促進循環。

文章標籤

Heart&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肢中風( 下肢急性血管阻塞) 下肢急性血管阻塞即是下肢中風,就是除腦部外、四肢血管發生阻塞,患肢產生缺血急功能障礙的器官中風;而罹患下肢急性血管阻塞的病患,在發病初期不知自己罹患此急症,以為自己是扭傷或痛風發作,往往下肢呈現紅腫、冰冷、疼痛難忍時,才輾轉就醫。

        常見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或置換過人工瓣膜等心臟病病患。這類病患因血液流動減緩、循環鬱塞、血液黏稠度改變而行成血栓,血栓鬆動後產生栓子,栓子隨著心臟血流搏出,而散播在身體各處,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 血管部分阻塞後,造成組織器官缺血、功能障礙;完全阻塞則造成組織壞死、器官衰竭。栓子跑到眼睛血管,小則視力模糊,重則失明;栓子跑到腸道血管,臨床表現腹痛、脹氣、消化不良,嚴重則腸道壞死、敗血症。而下肢血管中風臨床症狀,包括肢體冰冷、疼痛、麻木、跛腳 ,久了甚至起水泡、肢體變黑、壞死。 一旦下肢出現上述臨床冰冷、疼痛症狀,應立刻就醫,尋求治療,切不可聽信偏方:按摩、熱敷,延誤治療而造成肢體壞死,截肢下場。

        一般來說肢體中風治療的黃金時期比腦中風來的長,大約是72小時以內。但實際上仍需以臨床症狀、血管阻塞嚴重度、有否側枝血管為判斷依據。

 治療方向:消除栓子、重建循環、恢復肢體功能 。在藥物及手術合併治療下,約有 九成的病患成功的免於截肢且恢復功能,不幸的有一成病患有肢體功能障礙後遺症。

       肢體中風不是冬天好發的季節。有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的族群則需小心提防腦部以外的中風。

 

台北榮民總醫院 李秋陽醫師


文章標籤

Heart&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